信仰

1.道場的莊嚴是浪費嗎? 

有的人到寺院來,看到客堂、會議廳的擺設莊嚴,就批評「道場應該樸素,如此的家具太浪費了!」難道說佛門就得破破爛爛的嗎?西方極樂世界是以水、鳥說法;現在的道場則要以設備來說法。不像樣的客堂、會議廳,就不會有人來開會,來走動,阻礙了佛教的進步與新生,也度不到較高層次的信眾到寺院來,所以道場的莊嚴不容忽視。

2.在家信眾可以收留溜單的僧眾嗎? 

有出家眾在道場不安住,只好到處游走,有些信徒就提供場地、食宿收留他們,這不僅造成師徒間的矛盾,也破壞了佛門的倫理。鄰家出走的孩子都要勸他回家,而不可收留他們;佛門弟子若連世俗禮儀都不懂,其不邪為何?

3.太忙了!那有時間修行? 

為眾生服務,滿眾生所需,解決眾生苦難,「忙」難道不叫修行嗎?不忙著度眾,不忙著說法,不忙著開示……,法輪如何常轉?所以「忙」,就是修行。一個人要閒,到棺材裏就會閒了

4.學佛的利益為何? 

(1). 認識真理,明瞭人生:學佛的最大利益,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。比方說:這個世界是怎麼形成的?人生的真象是什麼?生從何處來?死往何處去?你對佛教有了認識,你就知道人的生死情況,知道世界的還滅。雖然,世界是成住壞空的,人生是生老病死的,但並非成住壞空、生老病死就什麼都沒有。成住壞空是循環的,生老病死也不是一死了之;壞空後仍有成住,死後還是會復生,所以五趣流轉、六道輪迴之間的種種情況,都值得我們去探討。(2). 走出自我,開拓胸懷:如果沒有佛教的信仰,我們就會生活在自我中心裏,被虛妄的自我迷惑。因而我們執著,我們貪戀,跳不出自我,不能超越自我,在貪瞋痴的泥沼裏輾轉生活,是很不自在的。我們如果有佛學的素養,走出自我,開拓胸懷,視眾生都是我的兄弟姊妹,宇宙世間都是我的道場,那真是一個無限寬廣的人生。

(3) 培養人格,昇華擴大:在宗教裏,最重視人格的完成,要把我們的自我昇華擴大,擴大到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把我們的人格培養成道德圓滿的人生。

(4)享受法樂,常行精進:我們信奉佛教,最主要的是享受真理的快樂。世俗上的娛樂短暫易失,法樂裏的人生快樂卻深廣無限。

5.只要心地善良,不做壞事,何必要吃素呢? 

這是一般世俗不信宗教的人常掛在嘴邊的話,乍聽之下,好像很有道理,若仔細去想,便知道有矛盾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,怎忍心把自己的歡喜建築在眾生的痛苦上呢?只管自己的口腹之欲,卻無視於被殺者的慘痛,這還能說是心地善良嗎?佛教勸人素食,主要是為了長養慈悲心,連儒家對食肉都有「見其生不忍見其死,聞其聲不忍食其肉,是以君子遠庖廚」之言,可見素食對長養慈悲心有其重要意義。

6.不可用蕃石榴、蕃茄等水果供佛嗎?

水果是佛教的十供養之一(香、花、燈、塗、果、茶、食、寶、珠、衣),以水果供佛,是出於對佛菩薩的感恩和崇敬,只要能以虔誠的心將供果洗淨,並不忌諱水果的種類,更何況諸佛菩薩已是萬德具足的覺者,豈會為供果而起分別?

7.學佛人吃素,青菜蘿蔔是否也有生命呢? 

生命的定義是「生長、繁殖、死亡」。青菜蘿蔔也有生命的定義啊,我們為何要吃它呢?植物與動物是不一樣的,植物不是有生命,而是有「生機」(生長的機能),因為植物沒有「心」,動物有生命,是它有心識的活動。吃青菜蘿蔔,它是物理上的反應,而殺雞鴨牛羊,它有心理上的反應,所以物理的反應不能承認他是有生命,只能說是「機能(生機)」。有「心」,佛教才承認他是生命。

8.具有神通就能萬事通嗎? 

佛教不否認神通,但卻也不標榜神通,因為神通抵不過業力,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脫之道。一個人如果造作了罪業,即使有神通,也不能免於因果業報的法則。所謂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」。以前釋迦族因輕視、侮辱琉璃王子,而遭到滅族的惡運,雖然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運用神通欲解救釋迦族人,但被拯救出來的人,最後仍然化為血水,這就是業力勝過神通的最佳證明。所以不要依賴神通,老實修行,腳踏實地,才是學佛之道。

9.對神通靈異的看法?

神通非究竟之法,神通敵不過業力,神通比不上道德,神通及不上真理。所以佛陀不鼓勵弟子修學神通。

佛法講究因果業力,不運用神通違背業力。所謂「打死會拳的,淹死會水的」,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,業力之故,終不免被裸形外道亂石擊斃。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因顯神通,被佛陀處罰不准入涅槃。佛陀教示:神通必須具備兩個條件:*1要依於淨戒;*2要住於慈悲。此外施展神通即是犯戒。

10.經書或佛像壞了該如何處理呢? 

經書或佛像壞了,若能修補,就儘量加以修補,假如實在破舊不堪,也不便保留,就予以焚化。

11.燒冥紙給亡者有用嗎?

這個習俗是源自中國人的傳統觀念,認為人死必到陰間為鬼,親友為恐其在黃泉道上無資可用,所以才有燒冥紙的做法。但佛教認為:人死之後,隨著生前累世所造的業力而轉生於六道--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之間。所以,人死不一定是鬼,即使為鬼,其所能享用的資具也要依他的福德而定。若是無福德者,再多的冥紙對他也沒用;若是有福德者,就算沒有冥紙,也能得到供養。但為表生者心意,燒一點冥紙也無可厚非。

12.對異教的看法?

若將佛法分為五乘,其中人乘佛教是具有儒家的思想:儒家的五常「仁、義、禮、信、智」與佛教的五戒,戒「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」相近。佛門的報恩思想,與儒家的慎終追遠精神相契。耶教的十誡與佛教的十善相近,基督教、天主教、回教信仰天神,以求生天國為目標,相當於天乘佛教。

13.對禮拜神明的看法? 

已皈依三寶弟子是可以禮拜神明的。皈依是一生的信仰,信仰是不能變的;禮拜是一時恭敬,皈依與禮拜是不一樣的。人和人見面都要互相打招呼,對天主教、基督教的神父、牧師,佛教徒都可以點頭、握手以示禮貌,怎可說不可以禮拜神明呢?

14.對宗派的看法? 

佛教是包容性很大的一個宗教,所謂「同中有異,異中有同」,有同一個教主佛陀,有同奉的四聖諦、三法印、十二因緣等真理,有共遵的制度、規矩、戒律等。因教徒根基不同、修持方式不同而產生所依經論不同的諸多教派、宗派如:印度的部派佛教、小乘二宗、大乘八宗、中國的四大名山,甚至顯密、南北傳之分,是自然、正常的現象,也使佛教在不同的時代、國度中呈現其不同的風貌,含攝不同的眾生。這正是佛教包容性、多元性、適應性的具體展現。

15.對密教的看法? 

修密要有十年顯教基礎,也就是對基本佛教義理要有全盤的正確認識後,才能一門深入。對於時下部份佛教徒受速食主義影響所及,連修行也追求速成,迷信密教的灌頂、加持或神通,以他人修行成就,企圖圓滿一己的修行,是不可得的。

16.對南傳佛教的看法? 

中國佛教一向對南傳佛教僧人抽菸吃肉之舉,不以為然。日本佛教也對南傳佛教不注重義理研究,只注重生活儀軌的情況甚為輕視。南傳佛教對日本僧人娶妻生子的現象,更是不能接受。對於不同宗派所紛呈的沿習,應是各有需求、各有因緣,不必刻意排斥。不過世界女男平等風氣所趨,向來女權低落的南傳佛教,對於比丘尼僧團的重建及承認,是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。

17.如何認識宗教?

認識宗教的方法有三:第一、要看信仰的對象是不是真實的。

第二、要看其教義、道理是不是合乎人道。

第三、要看傳教士本身是否具慈悲道德?形象好嗎?

我們買東西,都要選擇材料,講究品質,在宗教裡,它也有很多品質,應該為自己的信仰小心謹慎地做一個選擇。

18.如何讓十方大眾都能夠理解正信的宗教? 

在學校的教育中就必須安排宗教教育課程,讓大家從小就對宗教有正確的認識,可以分辨清楚正信與邪信。因為人基本上是具宗教性的,除了物質的需求外,還要有精神的、心靈的、超越的等等需求。因此,在家庭、學校、父母、老師都應該給予孩子正當的觀念,免得長大後因為對宗教沒有正確的認識而亂信。

19.如何選擇宗教信仰? 

正信的宗教必須有教主、教義、教士,而且要具備真理的條件,若符合普遍性、必然性、平等性、永恆性,這才是真理,例如佛教的因緣果報、性空緣起等均具有以上的條件。

20.佛教裡,那一尊佛第一? 

在阿彌陀佛發願文中的第一句是「十方三世佛,阿彌陀第一」,這並不是指阿彌陀佛第一、釋迦佛第二、藥師如來第三。在佛教裡面,每一尊佛都是第一,沒有第二,因為佛各有各的第一,兜率淨土,彌勒佛第一;極樂淨土,阿彌陀第一;琉璃淨土,藥師佛第一;華藏淨土,毗盧遮那佛第一;娑婆世界,釋迦牟尼佛第一。

21.對皈依的看法? 

皈依是對自己信仰一生一世的選擇,也是成為正式佛教徒的開始,猶如學生入學,必須註冊,才能取得學籍一般。皈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、皈依自性三寶,不是皈依某一人,不是拜師父。所以皈依後的佛教徒是屬於整個佛教的信徒,不是專屬某一個人的徒弟。

22.誦經超度對輪迴有影響嗎?

既然輪迴的現象是不爭的事實,那麼祖先親朋去世了,我們為他誦經超薦有功效嗎?能不能幫助他脫離輪迴呢?根據《地藏經》的說法:誦經的功德,亡者能夠得到二、三分,而持誦的人可以得到六、七分,因此我們應該趁著自己身強體健的時候,儲備一些功德資糧,不要等無常來臨,才勞駕別人為我們誦經超度,功德畢竟有限。誦經、超薦對於亡者究竟有什麼貢獻呢?好比鯉魚躍龍門,身價百倍。誦經就好像依仗達官顯貴的親戚,人人欽羨、人人仰戴。彷彿出門旅行需要持帶身份證、護照一樣,誦經的功德讓我們方便往生諸佛國土。一塊大石頭放在水中,很快就會沈沒下去,如果把它擺在船上,可以安然地運載至彼岸。眾生頑強如磐石的罪業之身,透過誦經功德的慈航普渡,免於在生死大海之中沈溺

 

(摘自佛光叢書 儀制 問題答問篇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