義解

1.什麼是無相布施?

 無相布施,就是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,受布施的人,所布施的物,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,這種三輪體空,無相而施的功德,才是最大功德。為了求名,為了求利,為了怕墮入惡道,甚至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,就叫有相布施,是屬有限的功德。不求任何利益,不計任何代價,以及有無報償都不計較,完全為了別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,就叫無相布施,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講話、做事、吃飯、穿衣,只要心存慈悲,處處可以幫助別人,造福大眾。但是不可斤斤計較於人我,不可罣礙布施多少於心上。

2.什麼是解行並重?

修學佛法,首須理解經教,也就是要讀經閱藏,聽經聞法,以了解教義;如果不重慧解,盲修瞎練,是非常危險的。但是光在慧解上著力,在修持實證上沒有下功夫,也只是「如人數他寶,自無半分毫」,不能獲得學佛的利益。因此,學佛必須解行並重。

3.什麼是五家共有?

佛陀說世間的財物為五家所共有。所謂「五家」,即大水、大火、盜賊、貪官污吏以及不肖兒女。雖然我們擁有萬貫家財,逢到大火、大水,可以把我們的家當焚燒成灰,或流失淨盡;遇到盜賊、貪官污吏,也會搶走我們的財富;即使親如兒女,如果不肖奢侈,也會使家財轉眼成空。所以,人生在世,累積財富不如累積功德。

4.什麼是諸行無常?

「諸行」是指世間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。這些事物,若依佛法來觀察,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。可以從兩個道理來說明:一、三世遷流不住,所以無常;二、諸法因緣生,所以無常。什麼是三世遷流?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叫做三世。一切法在時間上是剎那不住,念念生滅,過去的已滅、未來的未生、現在的即生即滅,故說無常。何謂諸法因緣生是無常?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,因緣離散則消滅,因緣是無常的,由因緣所生之法,自然也是無常。譬如人生由過去的業識來投胎,到呱呱出世,由幼而成長,以至衰老而死亡,又再去投胎,以後又是死死生生,生生死死,如此三世遷流不住,生命實實在在是無常的。又眾生的生死,叫做分段生死,菩薩位上的生死叫做變易生死,未成佛果,必然有此兩種生死,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,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,即是從剎那不住,念念生滅的變異而死亡。《法句經》說,積聚終銷散,崇高必墮落,合會終當離,有生無不死。這都是說明人生無常的道理。人的心念亦然,一念生一念滅,剎那間變幻莫測;宇宙萬事萬物也是如此。一切現象是時時刻刻,剎那生滅,剎那變化,換言之,是時間性的存在而已,亦可說是永遠的過程而已。世界的生住異滅,氣象的春夏秋冬,人生的生老病死等,一切的一切,均如大河之流,滔滔潺潺,永遠如此,都是流動變化的狀態。在這流動之中,並無任何一個不變的東西。再說宇宙世間一切事物,依物理學來說,沒有一樣是靜止的,既都是動的,即是無常。如花朵,以肉眼來看,它是靜的,若用佛法來觀察,則知組成花朵的各種元素都是動的,且在遷流不息的新陳代謝中。從各種元素的變化,而促成花朵的逐漸凋謝,它雖然也曾鮮豔一時,但終究要枯萎死亡,因此,我們知道它是無常的。如果它不是無常,而是常住不變的,那麼花朵將永遠不凋謝,不枯萎;既然會凋謝、枯萎,即證明它是無常的。

 

通常我們說,人的感受有三種,即: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苦受當然是苦,樂受依佛法說也是苦,這是壞苦。譬如健康、美麗,這是快樂,但當失去了健康、美麗時,痛苦就跟隨而來;又如一般人常常感歎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,筵席時快樂,散席時就感到悲傷,所以說樂受是壞苦。不苦不樂受所感到是行苦,如時間的流逝,生命的短暫,世間沒有真正長久不變的,這遷流不息的轉變,帶給人類的也是一種難以忍耐的苦,這是無常的苦。所以說,在諸行無常下,諸受皆苦。

5.什麼是緣起性空?

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說的「空」,以為佛教所說的「空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,這可說是誤解了空的真義。宇宙「緣起」的現象是: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。」諸法因為因緣的和合而生,因緣的消散而滅,所以其本性為空。即世間上的形形色色,皆由於因緣和合而成,並沒有實在的自體,故稱為「空」。常人對空的了解,往往止於什麼都沒有的「頑空」;說到有,則認為是什麼都有的「實有」。其實,佛法所說的「有」,是如幻的緣起假有,雖有而不礙其空;佛法所說的「空」,是無實的自性本空,雖空而不礙其有。此即緣起性空的道理。

6.什麼是涅槃?

涅槃寂靜是說不論世間如何動亂,最後終歸於寂靜;不論萬法如何差別,最後終歸於平等。動亂歸於寂靜,差別歸於平等,寂靜、平等,這就是涅槃的境界。依佛法來說,達到涅槃的境界,已寂滅了一切煩惱和生死,而到了離苦得樂的境地,亦即圓滿一切智德、寂滅一切惑業的果位。一般人以為涅槃是死後的世界,如某某法師去世,便說得大涅槃了。其實涅槃的定義是不生不死,即「滅度」的意思。什麼是滅度?滅是除滅執著,滅除我執、法執,滅除煩惱障、所知障。度是度生死,度凡夫的分段生死,度聖賢的變易生死。涅槃是解脫,煩惱是繫縛。離繫縛處,即是解脫;斷煩惱處,即是涅槃。譬如一個犯人,為杻械枷鎖繫縛時,無自在可言,一旦卸除了,便得解脫。眾生為貪瞋痴等煩惱所繫縛,若修習佛法,斷除煩惱,即得解脫,解脫即是涅槃。除此以外,若想再覓一涅槃,實在不可得。佛在世時的諸大阿羅漢,也都是現證涅槃而後遊化說法、托缽乞食。由此可知,涅槃並非離一切法之外,別有一物可以證得。法法本來即是涅槃,只因眾生無明覆心,妄想執著,視一切我、法皆有實體可得,所以處處都成為障礙繫縛。若是聖者,知一切緣起法,雖有而自性空,無所繫著,則能即物而得解脫,解脫即是涅槃。

7.什麼是四依?

「四依止」就是依法不依人、依義不依語、依智不依識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這是學佛者應該依循的四個準則。

(1) 依法不依人:依止永恆不變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滅現象的某一個人。

(2) 依義不依語:從義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內涵,而不執著戲論,滿足於語言文字的遊戲。

(3) 依智不依識:以般若智慧為人生行為的規範,而不依順一般的俗知俗見。

(4)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: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,而不盲從方便邪說。四依法是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。能夠依止四依法,得其門而入,才能探驪得珠,登入真理堂奧。

8.什麼是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?

在一般人的觀念裏,「一」就是只有一個,「多」,就有很多個了;但是,在佛教看來,一就是多,多就是一,一多不二。

一朵花與一個虛空,孰多孰少?孰大孰小?一粒花種籽由種在土壤裏到萌芽成長,需要雨水的灌溉、肥料的培育、陽光的照耀,還要有風來傳播花粉,有空氣來沃養成長……。所以,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萬有的力量才得以綻放的,一朵花即等於是一個虛空,「因緣有二法,實性則無二」--這也就是一多不二。再進一步從世法上來說,我們每天的生活裏面,要吃飯、穿衣,要坐車、住房子,要希求多聞、資養色身……。這一切一切,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而是由農夫種稻、工人織布、司機開車、建築師蓋房子、專家學者講授、科技資訊傳播……而來,所謂「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為備」,一個人必須仰賴那麼多人事的聚集輻湊才得以生存,這個「一」豈不是包含了無限?了解這種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的道理之後,就會覺得「宇宙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宇宙」了。

9.什麼是菩提即煩惱,煩惱即菩提?

佛陀成道時,即於菩提樹下做如是言:「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。」妄想執著纏裹著我們心中本自具足的佛性,使之不得開顯;但若離開此心,又別無煩惱可除,也別無菩提可得。所以,菩提也好,煩惱也好,都在此心的迷悟之間。一念覺則菩提顯,一念迷則煩惱生。就像一面鏡子,沾滿灰塵時是它;拂去灰塵的,也還是它。要讓它沾滿灰塵或拂去灰塵,都只能在鏡上求,離開鏡子,則什麼也找不到。當我們懂得往心內修正自己,探求自己本來面目時,煩惱雖熱惱,解脫的希望也含生其中。

10.什麼是不二法門?

顯示超越相對、差別的一切絕對、平等真理的教法,稱為「不二法門」。《維摩詰經》對「不二法門」的意見有:生、滅不二,我、我所不二,受、不受不二,垢、淨不二,動、念不二,一相、無相不二,菩薩、聲聞不二,善、惡不二,罪、福不二,漏、無漏不二,為、無為不二,世、出世間不二,生死、涅槃不二,我、無我不二,明、無明不二,色、空不二,根、塵不二,正、邪不二,……。 而不二法門的人間化,即指:

(1) 人在山林,心懷社會。

(2) 立足地球,放眼宇宙。

(3) 身居市井,志在佛國。

(4) 天堂雖好,人間更美。

(5) 法界無邊,家庭第一。

(6) 今日一會,無限未來。今之俗語多援引「不二法門」一語,轉指學習某種學問技術唯一無二的方法。

 

(摘自佛光叢書 儀制 問題答問篇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