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識

1.什麼叫持齋?

佛教徒持守戒律而素食,稱為「持齋」。佛教原以過午不食曰「齋」,後來多指不殺生而素食。持齋的用意主要是為增長慈悲心和養成飲食知節量的寡欲態度。

2.農曆年時,佛門有「普茶」的活動,是何含義? 

「普茶」是傳統叢林中,大和尚為慰勞大眾一年的辛勞,而於歲末之際,準備茶點請大眾飲用,稱為「普茶」。

3.民間的中元普渡與佛教的焰口施食法會一樣嗎?

我國民間信仰每以陰曆七月廣設食物,普濟無祀孤魂,以祈安免難,稱為「普渡」。佛教的「焰口施食法會」是以餓鬼道眾生為主要的施食對象。施放焰口,則餓鬼皆得度,也是對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。法會當中除了解除餓鬼的飢虛之外,最主要的是為他們說法、皈依、受戒,始能具足正見,不再造罪受苦,早日脫離苦趣,成就菩提。所以佛門中的施放焰口與民間祈安免難的中元普度,其目的是不同的,而且民間祭拜的食品不忌葷食,不但不能令其免難消災,反而徒增罪業。

4..為何請問出家眾的法號要說請問「上下」,而不說貴「法號」呢? 

因為出家人的名字只有二個字,故以上下請教出家人的法號,表示尊敬。

5.婦女於生理期間至寺院禮佛是否冒瀆清淨?

認為女性在生理期間不可誦經或禮拜上香,乃至到寺院去,那是民間習俗的禁忌。因為一般人認為鬼神的瞋心仍重,雖然在某些方面比人類的能力好,但與人類同為有漏的六道眾生,心中仍有所執,所以便有種種忌諱。而佛教是相當理性、民主而且有科學精神的宗教。因此,月事既然為女性的自然生理現象,只要處理得當,虔誠的在佛堂禮佛、誦經精進,並無不可。所謂心淨則國土淨。

6.參加法會一定要穿海青嗎?

「海青」為我國佛門緇素二眾禮佛時所穿的服裝,相當於世俗所稱的正式禮服。參加法會時,只要衣著整潔、端莊即可,並未硬性規定非要穿海青不可,但如果就莊嚴壇場而言,能有統一的海青,更能使法會顯得隆重、莊嚴、攝眾,不僅方便禮拜,而且表彰佛門的服裝、威儀。所以參加法會時,以能穿海青為上,若有其他因素不許可,也不必太勉強。

7.何謂「五體投地」禮?

古印度致敬的儀式有九等,表示最尊敬的是五體投地,指兩肘、兩膝及頭部著地的致敬儀式。一般比喻極其欽佩,傾倒備至之言。

8.念佛一定要用念珠嗎? 

念佛其實是念自己的心,是要提醒自己具有與佛無異的佛性,而於行住坐臥間當如佛般清淨。我們念佛也不一定要用念珠,當我們看到電線桿時念一句阿彌陀佛,電線桿就是我們的念珠。沒有電線桿,碰到一個人念一句阿彌陀佛,行人也是我們的念珠。所以大地山河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念珠,都是我們自心和佛心結合的橋樑。因此,一切是佛,佛是一切。不斷的念阿彌陀佛或念其他佛號,是要把自己的心,把自己的主人翁(佛性)叫醒,這才是念佛的意義。

9.梵唄有什麼功能呢? 

在《十誦律》中說,唱誦梵唄有五種利益:身體不疲、不忘所憶、心不疲勞、聲音不壞、語言易解。現代多用為弘法度眾的方便。為了隨順眾生所好,今梵唄已漸與歌詠合流,成了典型的佛教音樂。但中國傳統的「梵唄」,還是保留著古雅、清淨、莊嚴、肅穆的特色,使誦者聞者能夠生起至誠恭敬之心,消除惡念綺想。所以,唱誦梵唄既有功德,也是一種修行。

10.受持「八關齋戒」,可以聽梵唄嗎?

「不歌舞觀聽」,這是八關齋戒的戒條之一。此戒條主要是因一般歌舞乃感情的宣洩,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感情歌曲,唱或聽容易引發內心生起不淨的幻想,有違齋戒的清淨目的。至於佛教的梵唄乃是讚頌三寶,宣揚佛法,導人以正,可以使人身心清淨,因此在戒期中亦為修行法門之一,與一般歌舞性質不同。

11.佛像胸前的「卍」字代表意義為何? 

卍字是古印度表示吉祥、清淨、圓滿的標相,是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一。意譯為吉祥海雲,吉祥喜旋。「卍」僅是符號,而不是文字,是表示無比吉祥的意思。據經典記載:佛陀的胸前、手足、腰間等處都有卍字,以象徵佛陀的功德、智慧與慈悲。旋迴表示佛力的無限運作,向四方無限延伸,無盡地展現,無休無止地救度十方無量的眾生。

12.寺院的「晨鐘暮鼓」有何含義? 

寺院作息皆以鐘板等法器為訊號。敲鐘擊鼓乃叢林號令。鐘,曉擊則破長夜,警睡眠;暮擊則覺昏衢,疏冥昧。洪亮鐘聲可警醒群生,令三惡道眾生聞聲去苦得清涼,所謂「聞鐘聲,煩惱輕,智慧長,菩提增,離地獄,出火坑,願成佛,度眾生」。有「鐘聲偈」:「洪鐘初叩,寶偈高吟,上徹天堂,下通地府。干戈永息,甲馬休征,陣敗傷亡,俱生淨土。三界四生之內,各免輪迴;九幽十類之中,脫離苦海。」擊鼓,意在令眾生聞鼓聲起生善破惡的心。

13.佛門中為何稱晚餐為「藥石」?

已皈依三寶弟子是可以禮拜神明的。人必須攝取食物來滋養色身,以便有體力弘法利生,但一般的修禪者都是「過午不食」,所以禪宗稱晚間所吃的稀飯為「藥石」,又叫藥食。意思是為了治病、療飢才用此食物,含有警惕我們要克制取用,要懂得惜福節用,以減少奢侈浪費而達抑貪的目的。

14.什麼是種「福田」? 

佛教講,積善行可得福報,猶如播種田地,秋穫其實。又說,三寶--佛、法、僧,如福田,可令眾生脫離苦趣,增長福德智慧,令眾生的菩提種子萌芽、成長,所以供養三寶也稱為種福田。

15.人死了為什麼又稱為「往生」? 

廣義而言:受生三界六道及往生淨土者,都可稱為「往生」。至彌陀淨土之說盛行以後,則稱:去娑婆世界,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,謂之往;化生於淨土七寶蓮華中,謂之生。所以佛教徒稱人死為「往生」,是含有祝福亡者往生善處的意味。

16.何謂「娑婆世界」? 

「娑婆」譯為「堪忍」,娑婆世界就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。意思是說,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,雖然充滿了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等眾苦逼迫,但是人生活在其中,還有能力忍受,因此稱為「堪忍」。

17.「非人」的意義為何? 

佛教稱六道中非人類的天龍八部,以及夜叉、餓鬼、修羅等,稱為「非人」,一般又稱為「鬼神」。現在也有人把「非人」引伸為言行舉止不合乎常情,或矯揉造作的人,例如當笑不笑、當喜不喜、當說不說的人,都屬非人。

18.「化緣」的含義是什麼? 

化緣的意義有三:

(1) 指教化的因緣。以眾生有受教的因緣,故佛、菩薩即現世說法;待因緣盡,佛、菩薩則入滅。所謂因「緣」而來人世,緣盡而去。白居易的《長慶集》裡有段敘上弘和尚的碑銘:「隨順化緣,故坐甘露壇而誓眾生盟者二十年。」

(2) 指化益的機緣。能接受佛、菩薩教化利益的眾生根機,成為說法的因緣,故此眾生的根機稱為化緣。

(3)指勸募的意思。佛教稱能布施的人為與佛有緣,所以稱勸募為化緣。

19.為何佛門又稱「空門」? 

佛教教義以「空」為極致,所以稱佛門為空門。

20.常言道:「業力不思議。」「業力」是指什麼? 

一切善惡的行為造作都稱為「業」。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的力用,稱「業力」,也就是善惡報應的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。一切苦樂之果皆因業力所致,業力雖遠必相牽,果報成熟時,求避終難脫。所以通常有「業力不可思議」之語。

21.為什麼每做完一場佛事都要「回向」呢?

「回向」的意義是:把自己所修習的功德,讓別人來分享,同時把它儲存做為成就佛道的資糧。

功德回向予他人,並不會因此而減少自己的功德,如陽光普照大地,卻不會因之而減損其本身的光芒。所謂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,時時回向不但可長養心量、普利眾生,更是成就道業的要件。

22.什麼是隨喜功德?

在普賢菩薩十大願中,有一願為「隨喜功德」,佛教不僅講求布施,更注重隨喜。隨喜布施的功德,甚至比有錢人捐獻財寶更有功德,隨喜的功德是廣大不可限量的。什麼叫隨喜功德的布施呢?隨喜就是把快樂隨時隨地布施給他人,譬如早晨起床,遇到人說一聲:「你早!」「你好!」這就是隨喜布施;見到人給人一個善意的微笑,也是一種隨喜布施。隨喜功德有很多種,譬如隨眼功德,對人行注目禮,就是做了隨眼功德。隨喜的道德生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能夠隨時隨地去實踐。譬如點頭招呼,舉手之勞的服務,恰到好處的讚美,真誠的關心,都是隨喜的道德生活。當你吃到珍餚美味時,請你的朋友和你共嚐,你會覺得食品的味道更芬芳。當你聽到金玉良言時,轉告你的朋友和你共享,你會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寬廣。而你若能將佛法的法味珠璣,布施給你的朋友,乃至一切眾生,你的生命更美化,生活更充實,更有意義了。大家不要忘了:把你的微笑,隨時展現在你的臉上;把「你好」的親切招呼,隨時掛在你的嘴邊;把隨喜的功德,融入你的生活之中。

23.什麼是「普佛」?

「普佛」,「普」有「多」、「眾」的意思。所以,普佛指禮讚眾多佛菩薩,例如:「延生普佛」、「往生普佛」。

24.各種法會誦經、念佛之前為什麼要唱香讚? 

唱香讚主要目的在於啟請諸佛及讚歎諸佛菩薩的功德。在眾多的修行法門中,以「讚佛」有殊勝的功德。如佛陀與彌勒菩薩在因地修行時,佛陀因為讚歎燃燈佛「天上天下無如佛,十方世界亦無比,世間所有我盡見,一切無有如佛者」,以此讚佛功德,因而比彌勒菩薩早成佛。讚佛就是與佛結緣,所以讚佛的功德不可思議。

25.佛教教旗的意義?

佛教教旗有五種顏色,表示五乘共法,亦即豎窮三際、橫遍十方的真義。

26.臺灣佛教的派別有那些? 

臺灣光復前,佛教派別可分為:基隆月眉山 派、高雄大岡山派、臺北觀音山 派、台南開元寺 派、苗栗法雲寺派。臺灣光復後可分為:以傳戒為主的白聖法師、以學術為主的印順法師、以在家修持淨土為主的 李炳南 居士,以及延襲日本佛教的 李錦東 居士。另外就是以提倡人間佛教、生活佛教為主的佛光山

 

 

 

(摘自佛光叢書 儀制 問題答問篇 )